返回列表 發帖
如果我是青少年,我會比較抗拒聽到"代價"之類帶點"恐嚇"或"警戒"成分的説話;再者,"討論"和"受教育"有時候是兩碼事...
也許,"我"還會想,你著重告誡"我"不要做犯法的事情,是假定"我"很可能犯法? 不管你猜得對不對,"我"都會不喜歡你有這樣的猜測的. 因爲你不相信我會做好人.  

了解新聞人物背後的動機和需要之後, 哪些需要也是參與討論的青少年需要的? 他們是通過怎樣的辦法去滿足這些需要的?
法律知識的教育,很重要,但作爲新聞的相關資料,足夠了.過於鋪張,容易增加"失信"的風險?

期待前輩指教...
生瓜變熟瓜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