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obirise.com/

北斗星

曾幾何時,北斗星是社工的代名詞

北斗星與社工

By Van March 15, 2017

曾幾何時,北斗星是社工的代名詞。相信現今年青人未必會了解北斗星意指社工﹐曾有少年人問北斗星是否指天文學家!   社工是70年代才出現的行業,當時社工是個比較新的專業,一般市民不太了解這項工作。 當年香港有一套電視劇名為《北斗星》,以社會工作者處理的真實個案為故事藍本﹐後來「北斗星」就成為社會工作者的代名詞。以北斗星比喻社工,意指社工能夠幫助迷失方向的人重尋人生目標,喻意頗為深遠。


要為人指路首先要明辨方向,如果連北斗星都迷失了,那被它指引的人, 前路更是茫茫。我們希望籍不斷的分享信念和經歷,為一眾北斗新星能有明確方向,為迷途的少年人指路前行。


外展簡史

《街頭北斗實務手冊》

香港的青少年服務團體,由可追溯的文獻顯示,早於20世紀初已陸續成立。當時,香港經濟發展仍然不太發達,20年代的銀行擠提,省港大罷工,使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當年兒童的情況更加悲慘,棄嬰,販賣人口等問題隨處可見,面對著如此的社會現況,社會上不少志願團體紛紛成立,協助政府處理種種兒童及青少年問題。自二戰以後,香港社會面臨嚴峻的困境,戰亂加上經濟衰退,流浪街頭的孤兒問題非常嚴重。當時有團體訪問了二千名街童,七至十三歲的街童當中部分人以擦皮鞋爲生,但更多以行乞過活,十三歲以上的更開始過著偷竊的生活,漸漸成爲童犯。 六十年代,童犯所犯的罪案主要是偷竊,其次是搶劫、恐嚇、詐騙、非禮等。童犯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家貧,加上父母出外工作又不重視子女的教育,在缺乏照顧和管教下,他們時常流浪街頭,因而結交不良分子而犯罪。當時各志願團體除了爲貧困兒童提供基本食物及居處外,更提供康樂及訓練活動,使他們脫離流浪街頭的生活。他們可算是本地邊青工作的先驅,為日後的服務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直到後來香港社會福利署成立,香港政府才有專責部門負責福利服務的發展和推行。社會福利署於1965年發表的計劃書指出:「青年服務的目的,在提供正當途徑給青年人,發泄其精力,因爲多餘的精力不獲正當的發泄,極易構成一種摧毀性的力量。」 從此,香港的青年工作從救濟轉爲培育的工作;但政府仍然忽視一般青少年的成長需要。及至1967年,香港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暴動事件,而青少年更是主要參與者,政府才開始投入資源全面發展青年工作,避免青少年構成一股破壞性力量。其後,政府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吳夢珍博士專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問題,公布了影響深遠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報告」 。吳博士指出,青少年犯罪的長期成因,是受到家庭、居住環境及學校所影響;此外,輟學和黑社會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因此建議政府開展家庭、學校、青少年中心和外展社會工作等服務,處理和輔導青少年人在各體系所面對的困難。而青年工作者,亦開始以專業社工擔任,其工作種類亦更專門化,社工的入職要求開始需要擁有大學或大專院校社會工作系的學位或文憑。本地邊青服務開始進入有組織和系統的發展階段,在服務發展的新舊交接階段,原有的邊青服務工作人員均需要接受在職培訓,接受由各大專院校的課程後,方可繼續提供服務,成為本地第一代的外展社工。

在大量受專業社工訓練的人手加入邊青服務後,業界進入高速發展的年代,提供服務的方式和手法不斷完善。二十多年來,在同工同心協力下,引導了不少邊緣青少年重回正道,為香港青少年服務寫下燦爛的一頁。



離散工作

離散工作(Detached Youth Work)是香港外展社會工作的前身,她起源於於五六十年代的英國,由於當時社會及媒體對青少年問題十分關注,但這些青少年亦不會到中心尋求服務,屬於難以接觸的一群,當時的服務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團體派出青年工作者到街頭,直接接觸邊緣青少年在社區參與的組群和幫派,提供輔導和服務。其後,在美國紐約等地亦以有關模式開展青少年街頭群黨工作。 離散工作較為著重於針對街頭青少年本身面對的不同問題,提供支援及輔導。香港外展工作亦參考了有關手法作為輔導邊青的工作模式。


康樂輔導

另一批轉化為外展社工是康樂輔導(Play leadership)的青年工作者,康樂輔導亦是源於英國,1933年國際遊樂場協會於英國進行會議,呼籲各團體於遊樂場設立導師,管理和指導青少年參與活動,其後更成為接觸青少年的一個有效方法,康樂輔導導師長期參與青少年活動中,與他們建立了互信關係,並進而協助他們面對遇到的問題。由於導師長期巡迴在不同的遊樂場等戶外活動場所工作及提供服務,較為容易與當地青少年群黨接觸,青少年遇到困難時亦較為願意接受輔導和幫助。本港外展社工於球場、公園等地服務亦帶有一些康輔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