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濫用藥物概況調查2006》 
【新聞稿 2006年07月23日】全港16隊地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聯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今年1月至3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了解街頭青少年濫用藥物及接觸精神科藥物或毒品的情況及影響。是次調查採用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方法進行,由社工向其曾有濫藥習慣的個案、潛在個案及所認識之服務對象進行調查。
是項調查共訪問了1,123名街頭青少年,男性780人(70.3%),女性329(29.7%)人。年齡分佈由11至24歲之間,其中以15至18歲的被訪者最多(66.9%)。他們有三成(31.6%)為學生,近三成(29.4%)為失業/待業,而有全職工作的亦約有三成(27.1%)。超過六成(62.2%)被訪者之學歷為中三或以下程度。
首三種經常被濫用的藥物包括K仔(77.5%)、FING頭丸(62.9%)及大麻(48.1%)。另外一點值得關注的是,約三成被訪者(29.3%)濫藥年期達三年以上。而仍有濫藥行為的受訪青少年當中,超過30%平均一個月濫藥達8次或以上。如此頻密的濫藥習慣,實在為濫藥青少年及社會引發嚴重後遺症及影響。
地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李德惠女士指出,是次調查亦發現青少年濫藥低齡化問題很嚴重,首次濫藥年齡在15歲或以下的多達69.1%(774人)。是次調查數據亦顯示有24.3% (273人)年齡在18歲以下之青少年主要在本港的士高內濫藥,反映有的士高違規經營,容許未成年青少年(部份年齡低至十一、二歲)進場,增加年幼青少年接觸毒品及開始濫藥的機會。
共有56.6%被訪青少年的藥物來自他們的朋友/同學,反映青少年獲取藥物的途徑非常便利。其中向朋友/同學購買的高達26.5%,反映出「小拆家」的問題嚴重,毒販利用青少年向朋輩銷售藥物,建立一個「銷售人數多」、「份量少」的傳銷網絡,使青少年更容易獲取藥物。
受藥物影響下有約七成被訪者曾經出現不同程度及類型的危機,有29.7%回覆曾在藥物影響下同人打架/爭執、21.9%表示在服藥後常覺有人對自己不利與疑心大,更有19.1%曾因濫藥而暈倒。在生理方面,青少年濫藥後分別出現多項健康問題,最普遍的問題包括:記憶力衰退(59.8%)、反應慢(36.9%)、手震(35.7%)等,另外亦有約一半(43%)的青少年因濫藥而參與不同的違法活動,這反映濫藥不單對青少年身體及精神有傷害,亦增加他們參與越軌行為之機會。
是次調查485名已停藥之受訪者認為,他們能成功停藥的首三個主要原因為「自己意願」(74.4%)、「社工介入」(20.8%)及「朋友因素」(19.6%)。令青少年成功停藥必須提升其個人決心,而社工介入有助提升他們戒藥動機、於停藥期間給予支援及鼓勵,並協助他們解決其他成長問題,減少濫藥的誘因,令他們的戒藥行動得以持續。
地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陳子陞先生期望這項調查有助政策及服務制定者提供更具前瞻性、多元化及能滿足青少年需求的服務。工作小組提出以下建議:
∼増加地區青少年外展社工資源以配合其他藥物輔導和戒藥治療及康復服務為濫藥青少年提供早期識別與介入;
∼撥批資源予社會服務機構購買公/私營醫療支援服務,以發揮跨專業合作力量來應付青少年濫藥問題;
∼加強對違法經營娛樂場所之規管;
∼強化與警方的聯繫,設立機制轉介及跟進濫藥青少年;
∼探討現行對濫藥青年的司法制度;
∼加強失學待業青少年的預防濫藥教育,以及推廣親職教育作為長遠預防青少年濫藥的措施。
|
|